从贫困之乡走向农业产业化发展,需要几个步骤?江西省九江瑞昌市的花园乡用飘满茶香的青青山头,给出了最好的回答。从一开始的尝试转型,到大力推进茶叶生产,花园乡在当地政府和知名茶叶企业的带领下,趟出了一条专业、高质又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。

天然优势 以茶兴农

花园乡从来没像如今一样,被这来自历史上远征南北,跨越大洲的滋味浸润、引领。

“这里是南傍青山支脉,北依大德山山脉的一方谷地,山峰最高海拔一千多米,森林覆盖率达87%,有国家公益林面积9万余亩,郁郁葱葱掩盖之下,是人均只有三分地的困窘。以前,当地人民就靠种些油菜、粮食度日,守着青山密林,却没法过上更富裕的日子。年轻人们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,户籍人口两万的花园乡,常住人口只有八千多人”,花园乡党委书记沈承峰告诉记者,公益林不能随意砍伐,在“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”的发展观指引下,花园乡凭借其天然地理及气候优势,聚焦茶产业,通过招商引资,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好路子。

花园乡 白茶生产基地

好山好水 方出好茶

茶是从浙江引进的白茶,一路跨越山水,来到这片土地,高山云雾出好茶,由于花园乡林地多,工业产业少,土壤和水质优良,茶叶的品质较好,虽然并非传统的产茶地区,但刚进入市场,便迅速引起茶客们的关注,“每次茶叶没等运到目的地,半路上就被沿途的客商们抢购空了。”沈承峰说。

来自浙江的白茶企业,为当地的茶叶生产提供了更为专业和标准的流程。据报道,2017年,来自浙江的茶叶企业家在瑞昌投资创办了晨雾茶厂,目前已形成种植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,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。

政府给予茶产业极大的政策支持,技术和茶苗也由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提供。在山地流转、劳务用工、品牌创建上给予客商大力支持,还专门拿出100万,用来引导和奖励优势产业的发展。据了解,花园乡目前与晨雾茶场达成合作协议,通过浙商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成熟产业盘活村集体资产的模式下,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。

前期的实验为花园乡的人民增添了信心,花园乡在之前的茶叶种植基础之上,又在四个村里成立合作社,并新开辟了两三千亩的茶园,目前共有一万多亩茶田。“就单个人而言,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单打独斗,我们利用村集体企业来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。”沈承峰介绍道。

他算了一笔账,在采茶的高峰期,茶农们采摘茶叶,一天能收入百十来块钱,在茶厂打工,每天也能收入150到300元之间,“这样能让农民平均每个月收入三千多元,比单纯种地收入要高得多。”沈承峰说。

图 花园乡晨雾茶厂

产业升级 茶旅之乡

虽然在茶叶种植上取得了极好的成效,但花园乡政府却并没急着在剩下三个村开展扩大茶园种植的计划。“否则容易形成市场挤压效应。”沈承峰说。在他看来,想真正地做好茶叶,最重要的还是要像那些历史名茶一样,打造出独具风格的品牌来。

除了要保质量、创品牌之外,花园乡对茶叶产业进行了长远的规划,将来,政府要对花园乡进行产业升级,从单纯的农业生产向服务文旅业延伸,打造一个以“茶文化”为中心的立体生态系统,建立“以茶会客”、“田园养生”为吸引点的郊区文旅项目。“只有让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,做力所能及的工作,才能让更多人回乡创业,避免出现空心村的现象。”沈承峰称,届时,绿色生态农业、农家乐体验等服务相结合,才能让产业形成完整的链条,链条上下游的各项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,真正形成建成长在“绿水青山”间的世外茶源,打造极具特色的茶旅之乡。